为了弘扬中华传统家训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优秀“家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提高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文理教学部11月16日下午特邀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陈延斌教授在浦东校区南苑W105教室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家风建设”的主旨讲座。文理直属党支部书记秦禹权出席并主持,文理教学部教职工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百余位同学出席并聆听了讲座。
陈延斌教授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起源和发展、家风培育的途径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弘扬优秀家训文化促进当前家风建设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家风建设的深层关系。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思想性强,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视频短片,充分展示了中华家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时代价值。
陈教授指出,“家训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关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或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建议与要求”。传统家训包括“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三部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他强调“家训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而家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丰厚的家训文化资源,影响深远。从《尚书·无逸》、周公《戒伯禽》、《周易·家人》等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中国家训思想的萌芽。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诗礼传家”家训传统流传不衰。曾皙的耕读传家,曾子的注重身教思想,孟母的胎教、择邻教、断机教等,都是儒家家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到了两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家训思想的定型期,家训作品不断涌现。著名的有司马谈《命子迁》、班昭《女戒》、诸葛亮《诫子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身处乱世中的明智帝王、有远见的名门望族,乃至一般士大夫为立身免祸、传家保国,都很注重对子弟的训导,从而使家训理论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家训作品以颜之推《颜氏家训》最为著名。隋唐以至明清,家训作品层出不穷,不乏精品。陈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业已结集出版《中华十大家训》。这些家训典籍或者家教故事,包含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各个阶层,各具特点。它们有效地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幸福,拓展了社会教化的视角和领域,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教授总结道:“我们应当汲取传统家训的精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构建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濡染、政府倡导相互配合的协同机制,培养青少年优良品质。”讲座在一篇掌声中落下帷幕,许多学生表示深受启发,不少教师对陈教授的观点也深表赞同。
秦禹权书记再次对陈教授远道来传经送宝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他总结道,“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庭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所谓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强调“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继承和传递家训家风,也是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际,对于我们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吴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