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擦亮海派文化金名片”•追寻上海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0-08-16浏览次数:496

814日,上海健康医学院“擦亮‘海派文化’金名片——沪语的生存现状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武康路上的追寻上海文化记忆之旅顺利展开。团队负责人诸洁,组员陈瑞珺,朱懿雯、张子芹、杜泽慧、俞依鸣在文理教学部指导老师卜茹雯的带领下,开展了第二次活动:追寻上海文化记忆。

早上9点,却已是烈日炎炎,火辣辣的太阳把马路烤得滚烫,但我们的同学没有退缩,早早聚集在武康大厦,沿着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开启了别样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大家来到上海宋庆龄故居。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故居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国的情怀,是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她可爱的家


参观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宋庆龄女士的相关经历,感叹她的伟大与无私,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革命生涯中。参观时,同学们在宋庆龄女士故居的鸽棚前久久驻足,望着那些飞来飞去的鸽子,有同学说:“和平来之不易,正是有了像宋庆龄女士这样的人不断努力,促进外交,维持正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观看了各种展品和照片后,同学们对宋庆龄女士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之际,宋庆龄亲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1937年底,上海沦陷,宋庆龄移居香港,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主要向海外募集资金和医药物资,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展柜上是一枚刻有宋庆龄英文名缩写的金戒指印章,宋庆龄曾用它在捐助者的收据上印章。19498月,宋庆龄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由沪北上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国之后,她经常在此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始终为中国人民,为妇女儿童,为伟大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她博爱、不朽的人格深深感动着大家。


    

复兴中路的梧桐树在初夏时节如穹隆般遮蔽了天空,路上的阳光是青绿色的碎影,大家踩着这些影子,宛若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来到了第二站——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建于1933年,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为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住宅, 1959年至2000年,柯灵、陈国容夫妇在此楼203室居住近半个世纪。故居展陈的柯灵先生的书信、手稿、札记、日常生活用品等遗物,完整再现了柯灵先生当年的工作环境,反映了柯灵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与文学创作历程。同学们感慨:作为一代文坛巨匠,在散文、杂文、编辑和剧作方面都大有建树的柯灵先生,创作如此丰富,生活却如此简朴。住所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书橱、卧室里还摆着折叠式的书桌……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家表示今后要学习柯先生这种遇挫不馁,真诚坦荡,傲然风骨的宝贵精神。

  

  

  

  

  

行程最后,我们有幸随机采访到了两位路人,他们对沪语和海派文化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一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认为现在说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多,沪语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上海人应该说上海话,而上海的地方戏曲也迫切需要传承下去。另一位是在南京求学的上海人,他说由于沪语氛围不浓厚,他不常说上海话,上海话说的也不好。他认为,推广普通话对沪语的生存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作为00后,他也认为沪语很重要,因为沪语中有着上海特有的城市味道。



  

一天的行程圆满结束了。我们走在悠长的武康路上,用沪语聊天、采访,穿行在名人故居里,体会上海的历史变迁,追寻上海文化的印记,擦亮海派文化金名片。

  

  

团队成员 陈瑞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