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海派文化”金名片 探索沪语的生存现状——暑期社会实践上海大学教授、沪语专家丁迪蒙专访

发布时间:2020-08-06浏览次数:379

729日,上海健康医学院“擦亮‘海派文化’金名片——沪语的生存现状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专题采访活动顺利开展。团队负责人诸洁,组员陈瑞珺、朱懿雯、张子芹、杜泽慧、俞依鸣在文理教学部指导老师卜茹雯、以及学工部金威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第一次活动——采访上海大学教授、沪语专家丁迪蒙老师。

丁老师退休前任职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多年来她一直专注于沪语和海派文化的传承,致力于把一篇文章用沪语的方式改写,进而更好地用沪语朗读文章。从2017年起,丁老师和一些喜爱沪语的朋友每天推出一到四篇文章,积累了两千多篇沪语音频(含文字)。

本次活动团队成员都来自上海,采访之前,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有关海派文化和沪语的文献资料,将实际情况与相关文献相结合发放了有关沪语的问卷调查,根据目前沪语使用的大致情况设计了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

下午一点,采访在南苑会议室准时开始。俞依鸣同学从沪语推广的收获和困难、“推普”和沪语的关系、沪语学习环境、沪语的现状等方面对丁老师进行了提问,全程由陈瑞珺同学进行录像。采访中,丁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她表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方言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所以重视沪语是弘扬海派文化的前提,在当前“四史教育”的背景下,探寻海派文化之根尤为重要。在推广沪语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海户籍的90后、00后小孩不会说上海话了。然而,当被问到推广普通话和推广沪语之间是否矛盾时,丁老师告诉我们完全不会,而且两者都是重要的。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语言环境的和谐不代表绝对的语言统一,因推广普通话而消灭方言是有失偏颇的。

由于我们都是医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医院工作。丁老师认为在上海的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更有必要学习一些沪语,以便日后工作时更好地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让医学语言变得亲切而有温度。现在有越来越多在上海的外地学生,甚至外国学生对沪语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学校也在陆续开展相关的沪语选修课程和海派文化类课程,以及筹建社团活动,希望同学们到时积极参与学习。

关于沪语的推广方法,丁老师建议从唐诗宋词开始。用沪语诵读古代诗词更能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吴侬软语的朗读也最接近于古代诗词的吟唱。从诗词入手既能激发沪语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诠释诗词。

本次采访圆满进行,团队成员通过将近两个小时的专访收获颇丰,进一步拉近与丁老师的感情,这也将有助于推动团队活动的后续开展。

团队成员 张子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