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文理教学部“海上健康文化讲坛”系列的第十五次讲座在北苑200人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文理教学部邀请了旅美学者方益昉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医者的荣光,你值得拥有”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理教学部直属党支部书记、教学部主任耿铭主持,文理教学部全体教师和学生60多人聆听了报告。
方教授的讲座以“我、我的老师、我老师的老师的故事”为线索,从自己的老师苏德隆先生讲起,再转述苏德隆先生讲述颜福庆先生的故事,最终回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三代医学人相似又不相同的青春岁月的故事中传承与弘扬“医者的荣光”。
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苏德隆先生,1906年出生于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基本上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业。1935年,苏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毕业后的苏先生,毅然投身于上海郊区的农村卫生工作中。27岁的苏先生,自备一部摩托车风雨无阻地穿行在颛桥、马桥、赵家塘等乡村讲急救和疾病处理常识,开展生活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期间,苏先生担任了卫生防疫大队长,开展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担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育主任,负责战时卫生员的培训工作,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预防医学人员,开创了预防医学教育的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先生投身到“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行列中,足迹遍布我国南方30个省市血吸虫病的重灾区。1963年,苏先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发表了理论性论文《钉螺的负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阐明钉螺的分布、成因特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阐述钉螺生态分布规律的学者。他首创“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大作用。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授予他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追记大功一次……“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是苏先生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80级学生所写的毕业赠言,这也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先生,1882年出生在上海江湾的一个清贫之家,190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第一位获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颜先生认为“医学为民族强弱之根基,人类存在之关键。医学教育与其他科不同,攸关生命及世界人类之公安”。为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4年,32岁的颜先生创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任第一任校长。就在湘雅医学院成立的当年,颜先生与卫生防疫学家伍连德共同筹建了中华医学会,致力于西医的大众化、中国化。直到今天,中华医学会仍然是中国国家级的医学团体。1927年,45岁的颜先生在上海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任第一任院长,他还租下红十字会总医院作为教学医院,让学生在提高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帮老百姓看病,并为医院制定了“病人至上”的院训。
“世事纷纭甚,惟君建树忙”,颜先生孜孜不倦地开拓着医学之路,他想的是为中国打造公共卫生防疫系统,为更多的人谋福。正如他在1931年3月的演讲《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中所说:“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动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而今,颜先生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在东安路130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院)草坪上,深情地注视着一届又一届医界学子从这里走向“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的征程。
讲座中,方教授对恩师先贤充满了敬仰,言辞中时时流露出对恩师在自身成长道路上的指点示范的感激之情,对苏德隆和颜福庆先生坚持献身医学、服务人群精神的体悟和思考,也给听讲座者带来感动与启发。
最后,耿铭主任交流了听讲座后的感想,他说方教授所言“青春”是一个隐喻,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创新的精神,只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永葆青春;二是科学的精神,以追求科学的勇气去坚守医者为人民服务、勇毅担当的初心,让医学青春的花朵常开常艳。(陆理原 耿铭)